“赓续红色基因 寻迹百年党史”,经开区小学校长、妇联执委带领寻访戚墅堰这片热土上的红色印记,聆听革命前辈的热血故事。
出生于1942年的居金鑫,是常州戚墅堰人士,十九岁时应征入伍成为了空军4426部队上海探照灯团第一团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连指挥所担任标图员的工作。标图员岗位十分关键,就像指挥员的眼睛。在抗美援越的战争中,居金鑫并没有因为环境或是敌军不间断的轰炸而胆怯,军人的使命和党员的身份给了他无限的信念和精神力量,战场上的他脑子里只想着一定要执行好这次秘密任务,哪怕牺牲!每次战斗警报一拉响,居金鑫就即刻进入战斗岗位,全神贯注地听着耳机里的雷达信号。“米尺丈量广袤领空,铅笔追踪敌军航迹。”战场上的居金鑫就是这样在六尺见方的标图板上,时刻把目标清晰地显示在标图板上,为指挥员第一时间提供精准的空情信息。
和他有着相同战争经历的张志学曾服役于中国空军高炮二师6团。他指着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说,这是我们团出征前每名战士都要拍的照片,不是为了纪念,这或许是他们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影像了......。
张老说,在轮战的10个多月中,张老所在连队共对空作战21次,他本人参战了12次,先后荣立了三等功两次。很多战士都牺牲在了战争轰炸中,永远留在了谅山以上。有声的战场战火纷飞,军人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居焕潮,1969年1月1日入伍,原部队是37214部队,后于1970年进川参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陆上模拟核动力反应堆的研发。
居老说,当年,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像居焕潮老人一样的近一万军民从四面八方来到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他们住干打垒,喝池塘水,隐姓埋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潜用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居老回忆说,当时的环境特别艰苦,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有时连窝窝头都吃不上,他们就挖野菜吃。那时候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没有经验、没见过实物,也没有计算设备,只有计算尺、算盘,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时间命令来执行,不差一分一毫,加减法靠打算盘,乘除法靠计算尺,就这么硬是靠人把海量的数据演算出来,把复杂的研究一步步推演下去。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这群建国初期的科研人员默默攻关,从“门外汉”悄无声息地站到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并没有被众人所熟知的煊赫战功,甚至于连他们执行的任务都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可他们始终秉持着身为党员、身为军人的职责和信念,即使只能发出点点星火,也要不辱使命。一次历史重温就是一次精神洗礼,寻访戚墅堰这片热土上的红色故事让我们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史为鉴,以学促干,更触动我们自觉地检视工作短板和不足,增强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让“点点星火”成为照亮我们前行之路永不熄灭的“心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