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前,总有一些温暖不期而遇。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面对疫情,值得敬佩的不仅有哪些奔赴一线的“逆行者”,还有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事迹“很小”,却同样闪闪发光。
一位新时代劳动妇女,一个普通幸福的四口之家,通过起早贪黑经营一家早餐店维持一家生计,三年来的辛勤付出让他们在金坛扎根,买了房,买了车,过上了小康生活。疫情突袭,并没有“吓跑”他们,反而促使他们成为最美的“夜行者”,他们就是东城街道的抗疫小夫妻——武程程、王金鹃。
“刚熬好的粥,还有包子、茶叶蛋。天这么冷,你们趁热赶紧吃……”晚上11点刚过,王金鹃的丈夫武程程就把刚出锅的宵夜送到了华兴社区金江苑小区值班人员的手中。在卡口值守的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从2月19号开始,每天晚上九点钟王金鹃负责做点心,丈夫武程程负责给他们送宵夜,包括他们这个卡口在内,华胜社区、华兴社区辖区内的14个卡点,他们都送。
投桃报李 传递温暖和爱心
“社区工作人员真的很辛苦,我们居家隔离的时候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们很感动。”王金鹃夫妻俩动情地向记者讲述社区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帮助。王金鹃夫妻俩是安徽人,从小就对面点感兴趣的她在2017年与丈夫武程程从常州来到金坛丰田路加盟了一家早餐店,并独自前往总部培训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春节期间,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安徽老家过年。“年初十的时候,他们社区工作人员就打电话给我们,告诉我们金坛疫情防控的形势,以及回来后需要进行的居家隔离。如果社区工作人员不提前告诉我们,我们到这之后再了解到这些情况,可能准备的就没这么充分,也不会这么顺利。”王金鹃夫妻俩说。
2月4号,王金鹃夫妻俩带着家人从安徽老家返回金坛,按照相关规定,需要在家进行居家隔离观察。在这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周到的关怀让王金鹃和家人非常感动。“每天会跟我们通电话,需要什么菜,有没有快递要拿?我们当时就想,社区工作每天这么大的工作量,还能关心到我们这个家庭,让我和家人感觉很温暖,当时我就跟家里人说,隔离观察结束后,我们一定要去给社区疫情工作者做些事情。”
发挥所长 做一名特殊的“志愿者”
“2月份的时候晚上还是很冷的,夜里值守也不容易。当时我们就想,不如就每天给他们社区工作者送夜宵。”王金鹃夫妻俩的早餐店是全国连锁品牌,每天制作早餐的原材老都是由公司统一配送。当时疫情防控形势还比较严峻,运输车辆进出还不方便。“我丈夫给公司打电话,不行就自己去常州拉原材料也行。”王金鹃告诉记者,如果公司配送车进不来,他们也想好了解决的办法。为了能够给社区工作人员制作宵夜,王金鹃夫妻俩第一时间与公司进行协调,经过积极争取,公司统一每天给他们配送一定量的原材料。“那时候我们早餐店都没有复工,我们那个时候做宵夜,就相当于是给社区工作者‘私人订制’。”
为了坚守这份“午夜的温暖”,自早餐店复工后,王金鹃夫妻俩将原本下午七点下班的时间延迟到凌晨1点,每天额外增加4小时工作时间。“有面条、八宝粥、包子等等,每天宵夜都尽量不重复,保证他们吃到的都是热乎乎的。”王金鹃说。每天晚上,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的时候,王金鹃的早餐店的灯还亮者。在灯光的映照下,夫妻俩忙碌的身影显得格外显眼。
“他们夫妻两个很实在,看到我们一线工作人员很辛苦,每天花三个多小时为我们做夜宵,他们的举动让大家感到很暖心。”华兴社区妇联主席王锁娣介绍王金鹃夫妻俩的事迹。
女人背后的男人 疫情不结束 送餐不停止
“刚来常州那年我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这次疫情我也有能力帮助别人了。”王金鹃的丈夫说,他是2003年的时候来到常州,那时候才刚成年,在一家餐厅学厨,学徒期还没满,就遭遇了非典,他由于感冒发热被送去了医院。
“吃的东西经常送过来,餐厅同事也经常给送些生活用品,尤其是医护人员的细心负责,让我感受颇深。”王金鹃的丈夫说,那个时候才十几岁,对我们外地人还这么照顾,自己特别感恩。随后,王金鹃的丈夫到过重庆等地开饭馆。“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我在常州的那段经历。”王金鹃的丈夫说,也正是怀着这样的一份特殊记忆,2017年王金鹃与丈夫再次回到常州金坛,那个熟悉的地方。
其实,在这次义务送餐之前,王金鹃一家就已经默默地做了不少的好事,在金江苑党群服务示范街建设时,他们夫妻俩就积极响应,为环卫工人开启“能量补给站”,设立了便民服务点,每日为环卫工人无偿提供数十份爱心早餐,成为了清晨中丰田路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虽然我们不是常州人,但我们对这里有感情,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王金鹃夫妻俩说,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不管来自哪里,只要在金坛,就是金坛人。现在疫情防控,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出钱出力。“作为一个小家,我们能力可能没有这么大,但是我们有多大能量就出多大力气,他们在卡口守一天,我们就送一天,直到疫情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