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喜欢得到赏识,都希望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更希望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那表扬到什么程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最有益?现围绕‘表扬孩子如何把握“度”的原则’这一核心开展调研。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分析,表扬孩子如何把握“度”的原则如下:
1、对孩子的好行为要及时且具体予以表扬,避免许愿式的表扬
孩子刚进小学,一时间还不适应小学四十分钟单调而枯燥的课堂生活,上课经常搞小动作,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东倒西歪,甚至有的坐不住,跑到教师外面。这时候老师就需要耐心的、有针对性的、及时的引导并表扬:“瞧,罗新名同学坐的多端正啊,两眼认真的看着老师,身体坐的直直的,像一只神气的小白鹅,老师最喜欢他了。”话音刚落,五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的看过来,五十几双小手整整齐齐的放在桌子上,五十几个身子挺的直直的,几句表扬的话就会收到了预料不到的效果。
一些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的孩子或班上的学生做好事时说:“小明真能干。”“刚刚真听话。”但究竟能干、听话在哪里,成人没有具体讲,孩子就只有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认为大人夸自己能干就什么都能干。这样表扬虽然及时但不够具体,还不能完全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样,许愿式的表扬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例如,对孩子说:“你做了这件事我就表扬你。”“考试得95分以上我就奖励你。”这就容易使孩子仅为获得表扬和奖励才做某件事,哪怕这件事是他应该做的,没有得到表扬或许愿他就不做了。这将有悖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2、表扬要把握适度原则
越度的表扬易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总觉得自己比谁都强。老师经常表扬班上几个同学,结果发现他们在别的同学面前炫耀:“老师最疼我们了,因为我们什么都好。”这样无形中就挫伤其他同学的自信心。
过少的表扬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鼓励。记得在教育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到:“一个五岁孩子不管有病没病都向妈妈要药吃。”原来这位妈妈极少表扬孩子的优点,只有当他有病吃药时才说上一句能干,致使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只有吃了药才能干,所以他经常以吃药来换取表扬,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3、表扬要针对个性特征
对性格内向、个性懦弱、能力较差的孩子就要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虚荣心强、态度傲慢的孩子,则要有节制的运用表扬,否则将会助长他们的不良性格,影响他们的进步。
对固执和任性的孩子则采取反向表扬法。反向表扬法的实质是一种对孩子的固执和任性进行冷处理的方法。暂且忽视孩子固执己见的抵对心理,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给孩子提出良好行为方向,并利用积极的情绪、情感或态度去激发孩子内在的优点,引导孩子的行为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在上课搞小动作或户外玩的开心不肯回班的时候,老师可以表扬其他听话的学生,以一种亲切自然的口吻说:“某某同学上课坐得可端正了,听课真认真;某某同学耳朵最灵,一听到铃声马上回班。”多数学生收到这种信号后就会自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不对;这时,老师就可以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强化教育,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表扬要用“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老师和家长表扬一个孩子的时候,眼神应该是温柔的,带有鼓励式的,让他们觉得老师和家长是可亲可敬的,是发自内心表扬他们的。同时,老师和家长还加以适度的肢体语言:如竖起大拇指夸他、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此时此刻,孩子的心里会涌起一种自豪感,眼里也会闪烁着一种兴奋的光芒。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从细微小事中发现孩子闪烁着真诚和爱的情感,善于发现它们,是使家长走近孩子并与之沟通的法宝,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老师对学生的表扬要把握好分寸。分寸的标准是:切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和真实情况,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表扬要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对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亲近者的表扬要谨慎,对后进生、疏远者的表扬要发自自内心,真诚相待。千万不能以学生与自己的感情亲疏,以家长与自己的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表扬的分寸。只有出于公心、诚心、爱心的表扬,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回应,也才能增加表扬的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