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周刊的一篇《中国穷人的孩子,正在被手机废掉》被媒体广泛转载并引起舆论热议。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农村青少年网民规模达7930万。其中,近700万自制力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了网瘾的首要受害者。教育部《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的游戏时间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5小时的占比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的占比分别是18.8%和8.2%。“网瘾少年”赢了游戏,却输了未来,家庭和社会也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沉迷网络有五大原因:
一、农村娱乐生活单调乏味。我国农村体育场地面积为6.12亿平方米,连城镇数据的一半都不到;全国有12%的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并且在全国3153个公共图书馆里,只有122个是少儿图书馆;将近2.4亿户农村家庭没有有线广播电视可看;2018年上半年农村订购场次最高的前20部影片,没有一部是动画片。
二、“读书无用论”肆虐底层社会。据调查,在底层家庭中,家庭年收入处于5—10万之间的“村庄富裕阶层家庭”对读书的有用性认同度最高,而家庭年收入处于1万以下的“村庄贫困阶层家庭”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换句话说,家里越穷,越觉得读书无用。
三、农村隔代教育效果不佳。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和教育。由于身体状况较差、文化水平较低或缺少教育方法,祖辈普遍反映真的没有办法管好孙辈。而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对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监管。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手机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等危害,监管缺位。
四、学校难以发挥引导作用。留守儿童基本上是放学以后回到家里偷玩,而且只要有一个人玩,周边小孩必结伴来玩。学校在发现学生可能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之后,可以通报家长,但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
对此,建议:
一是提高一线教师网络素养教育理念和方法。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建议,在当前形势下,要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网络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课程、有教材、有培训、有示范,才能真正推动网络素养教育入课程、进课堂,更好引导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等。
二是对游戏进行分级管理。对不同的游戏进行分级管理,支持正能量、健康的游戏,对不良游戏或网络平台进行管理;网络游戏相关企业也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防止未成年沉迷系统和服务平台,强化线下身份认证过程,限制游戏时间等。
三是强化游戏监管力度。虽然教育部等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但很多网游仍以隐蔽的方式“消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未来,“新英雄”“新道具”“新玩法”层出不穷,煞费苦心地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忠实玩家”。同时,目前很多游戏的身份验证系统和防沉迷系统总会被玩家用虚假身份证注册、换号游戏等方式绕过,对青少年的防护作用大打折扣。监管部门需进一步从内容、形式到游戏种类等各方面强化游戏监管,加大整治力度。
四是大力宣传手机成瘾危害。通过为留守家庭开设“智能手机技术指导与健康使用”的相关课程,对老人和留守儿童普及手机成瘾危险性知识,落实家庭教育监护主体责任,提高老人对孙辈玩手机的监督意识,绝不能让手机一直“长伴”在孩子手边。
五是调动多元主体发挥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办法措施,从技术层面对少年儿童上网作出明确限制,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制度和政策。重建乡土世界的文化生活和重教传统,让农村留守儿童找到新的兴趣点。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来避免亲子分离,或者采取更为积极的公共干预来给孩子们以正确示范。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进而鼓起勇气克服不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