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卓这个孩子,班里的老师都会摇着头说,是个“招人烦”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在集体活动时,小卓总是抢着举手,可是喊他回答问题,十个中有九个是文不对题的。而且每次抢着举手时那种表情就是你不喊他他就会急的“啊,啊”叫,或者拼命跺脚。这种情绪影响了其他孩子,也影响了老师教学,特别的“招人烦”,再比如说,第一次碰到小卓的人,都会被他的热情所感动,觉得他是个情商特别高的孩子,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有被他缠着的感觉,觉得好烦,耳朵边都是他的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声音,小卓的“烦”还体现在,他总是不断的跟身边的人说话,不停的说,不停的说,需要静下心做事的时候,那个忙个不停的小卓会让你觉得“太烦、太烦、太烦”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说我知道了,表示他完全能做到,可是只要两分钟,他又恢复原状,让人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白搭。
老师觉得小卓“烦”,小朋友也觉得他“烦”,连妈妈都说小卓“太烦太烦”,妈妈说:“小卓跟妹妹不一样,因为妈妈生了妹妹后一直关注妹妹,照顾妹妹,大一岁半的小卓就在奶奶那里生活,偶尔周末回去一趟,跟妈妈睡一起,而奶奶是个业余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常常带小卓出去游泳,在公共场所小卓不停的接触不同的人,这些人把小卓当玩具一样逗逗玩玩。而在家里的时间也很少,因为奶奶经营着一个小店,小卓总是在店里自己玩,无聊时小卓就会不断的和店里买东西的人说话,所以妈妈觉得小卓总是静不下心来,没有妹妹乖,小卓很“烦”!
为什么小卓会这么“烦”呢?我思索着,并不断的观察着,以下是我观察到的几种现象:
1、小卓每次睡午觉总会哭醒喊妈妈,一开始以为是小卓太依恋妈妈,对于小班时的他来说,有这种情绪属于分离焦虑,但是适应了,一年后的中班,还存在这种现象,这是什么情况呢?每次画画,或者记录时,小卓才下几笔,就要拿给老师看,一脸期盼的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肯定,每次幼儿园的收集观察作业和播报活动等等,小卓都是不能完成的,因为家里的人并不关注这些,没人帮他去完成这些,所以在其他孩子在展示的时候,小卓就开始烦,不听也不参与。于是我开始慢慢领悟,小卓的“烦”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太需要关注了,一岁多一点,妈妈就生了妹妹,全家人的注意力全部都转移到了妹妹身上,小卓被奶奶带养,奶奶其实对小卓是有要求的,但是缺少像妈妈那样出自内心的关注和爱,这种母爱的缺失造成了小卓渴求关注,渴求爱的内在需求,我找到小卓的妈妈,细细分析,小卓妈妈恍然大悟,面有愧色!表示要调整家庭的这种带养方式,两个月过去了,小卓睡梦中不再哭醒喊妈妈了!每次班级里的活动,小卓妈妈总是积极参与,失落的表情在小卓脸上少了,相信随着妈妈角色的落实到位,随着小卓被关注的时间越来越多,小卓的“烦”会变成“乖”!
请蓄满我的杯子:
儿童心理学家经常谈到依附理论,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拂,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杯子被蓄满爱心、关注和安全感的孩子,是幸运儿。有些孩子故意行为乖张,因而受到批评指责,这也是孩子自我蓄杯的一种方式,眼见大人给自己蓄杯已经无望,只能铤而走险。这就是孩子宁可要大人负面的注意力,也不愿被大人完全忽视。
——摘自劳伦斯.科恩《游戏力》
小卓杯子里最早的水(依附理论)干了,所以小卓通过不断地“烦”来引起成人的关注,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尽我们所能,让小卓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父母的作用也是旁人不可替代的,因此,说服小卓父母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被关注,被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渴求被关注。有时候,特别的“烦”,就是为了“被关注”。
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 朱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