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与智慧守望新生命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争创省级巾帼文明岗申报材料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于1983年成立,现有医务人员65人,其中女性59人。科室目前承担全市新生儿复苏培训、围产儿死亡评审、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全市高危/早产儿随访等工作。是江苏省妇幼保健重点学科、常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常州市早产儿救治中心”,“常州市遗传学转化医学中心”。
近年来,科室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以创建省级“巾帼文明岗”为抓手,以降低全市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为宗旨,已建设成结构合理、专注于新生儿医学临床与研究的团队。
一、开拓创新 撑起患儿希望蓝天
每年收治高危新生儿2200余例,其中仅早产儿超过1000人次,危重症300余例,胎龄也越来越低。在常州地区率先开展了各种危重症抢救技术及新项目,PICC、NO治疗肺动脉高压、高频通气、外周动静脉换血、亚低温治疗HIE、胸腔闭式引流等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新技术引进奖。团队中熟练操作脐动静脉插管的医生已达10人,建立了第一条生命线,在救治小产儿中本领凸显。仅最近2年,救治存活的体重小于1000g的早产儿就有50余例,其中最小的一例孕周只有24周,体重仅740g,创下了成功救治常州市最小早产儿记录。
注重多学科协作,为新生儿全程救治保驾护航。儿童保健科介入危重症新生儿的院前早期发育评估,康复医师介入特殊新生儿的吞咽吸吮功能训练,确保每一个新生儿在出生时得到最合适的保障措施;在常州率先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截止目前共完成6300例,其中阳性的81例都得到及时转诊治疗,避免低视力甚至失明发生;五官科将物理筛查+听力基因诊断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于新生儿临床,去年进行听力诊断115例,其中诊断听力障碍39例,减少了耳聋残疾发生;与遗传实验室紧密合作,成功将高通量测序、基因芯片、串联质谱等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于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诊断,实现更多、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各类出生缺陷疾病,在提高全市人口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精心呵护 为患儿构筑安全港湾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和早产宝宝需要更加专业贴心的医疗护理,我们开展了个性化静脉营养、新生儿抚触、袋鼠式护理,宝宝鸟巢等服务新举措。针对小早产儿一般住院时间长,母婴分离往往长达2-3个月,这对于孩子与新手爸妈都是一种煎熬,科室改变传统医疗观念,学习运用发达国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的经验,开展了NICU家庭参与式护理,鼓励早产儿母亲参与到宝宝的医疗护理当中,缓解其焦虑情绪,对早产儿救治以及产妇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科室率先在常州地区建立了规范的母乳库,制定住院新生儿母乳收集、储存、运送、解冻及配置规范,配备了母乳喂养室、挤奶室、母乳分析仪,以保障母乳的安全使用,目前NICU纯母乳喂养率达80%以上。
三、全心全意,助力宝宝健康成长
线上开设多个微信群、QQ群、积极参与电台访谈等,及时回应家长疑虑。线下持续开展出院前家长课堂、早产儿训练营、连续多年举办大型六一活动、世界早产儿日活动、健康讲座等,在带给家长们更多健康生活理念和科学育儿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医患和谐。关心关爱特殊家庭患儿,小早产儿“念念”的母亲罹患癌症不幸去世,为了更好地促进“念念”早期发展,巾帼“妈妈”悉心关怀,担起了体检和评估指导的责任,每年邀请他回“家”参加活动、过生日等,并给予经济资助。
近年来,科室团队获“常州市巾帼文明岗”、“常州市工人先锋号”、“常州市十佳护理团队”等荣誉称号。
四、戮力齐心,争做妇幼行业先锋
科主任王淮燕入作为学科带头人,是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常州市重点医学人才,常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团队中多人在学会兼职,如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儿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省新生儿学组成员、儿童保健学组成员等。团队以中青年为主,有10名硕士、1名博士,涌现出省青年医学人才、省级新生儿复苏师资、省级专科护士等优秀人才。团队围绕专科特色开展临床研究,5年来,先后有13项课题获得省市局各级科研立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共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华级7篇。
作为常州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常年坚持对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新生儿复苏培训、会诊、高危儿管理指导,带教进修实习生医生,举办国家级、省级继教班,主持市级、区级围产儿死亡讨论,积极推进常州市新生儿学科和儿童保健科的发展。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我们将充分发挥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全力保障全市母婴健康,用爱心与智慧守望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