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经常会拿出来仔细研读,时时鞭策自己。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书的作者李跃儿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她创办了中国的巴学园,她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能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让人感动的事例,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为我们教育者要在幼儿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提供了新思路。书中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掌握在成人手中的,要使孩子幸福成长,我们教育者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孩子获得幸福感
书中指出要使孩子幸福,教育者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需要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泥瓦工在砌一堵墙,一位哲人问三个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是:“砌墙。”第二个人回答是“盖一幢楼。”第三个回答是“我们正在建设自己的家园。”哲人听后拍了拍第三个人肩头说:“今后你将是幸运的。”果不其然,许多年之后,第一个人依然是泥瓦工,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成了前二个人的老板。三人的命运形成如此大的差别,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态度决定命运,对人的影响力是何其之大。有的人干什么事都视为无奈之举,总是怨天尤人,得过且过,结果只能是碌碌无为。有的人无论干什么事都以愉悦的心情对待,用热情、勤奋去构筑未来,所以自然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无非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悲观抱怨的看法;一种是乐观快活的看法,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后者使人养成快乐的习惯,对别人会更仁慈,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当我们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带到幼儿教育中,积极地面对每一件事,孩子就会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就会感觉到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感,他们就会产生对老师对小朋友以至于社会的热爱情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为了让孩子幸福成长,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快乐的习惯,紧握自己快乐的钥匙,做一名幸福的老师吧!
二、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幼儿创造成长空间
李跃儿认为“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从中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我们只有了解并遵循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对他们进行教育,孩子们心情才会愉悦,接受东西才能更快。班上宣宣小朋友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经常看到她闷闷不乐,听到她抱怨没有小朋友和她玩。我通过观察发现她缺少和别的孩子交往的经验,又总是断断续续的上幼儿园,所以小朋友都不愿跟她玩。针对她的情况,我鼓励她坚持入园,经常关注她,和她聊天,及时了解她的焦虑,遇到小朋友不跟她玩时,我会主动帮助她,教她如何与别人沟通如:用交换玩具来和别的孩子进行交流,玩耍时学别的孩子的动作顺利加入别人游戏,自己专心的做一件事吸引别人参与进来等。经过一段时间她来园的天数多了,和别人交往的次数也多了。可见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允许他们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给他们足够的爱和自由宽松的环境,孩子才能在获得巨大的安全感的同时敢于成为自己的样子,按自己的生长轨迹成长。
三、提升教育者的素养,满足幼儿心灵所需
李跃儿在书中表现出丰厚的学养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然而,这位在儿童教育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大师还是那样的谦逊,认为自己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普通的教育者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和继续学习呢?况且孩子是通过模仿所接触的成人学会如何生活的,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以致教育者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和行为,所以我们时刻要带着意识去做事,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能预想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一个教育者对儿童所讲的话,就像用刀刻在大理石上的字一样,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所以我们应该仔细斟酌在孩子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平时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口语表达技巧。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教育的时代步伐,找到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创造的热情,成为一名快乐学习的孩子。
书中李跃儿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方式,用艺术的活动激发孩子们探索创造的热情,使知识与智慧不知不觉根植到孩子们的心中。《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使我认识到要想让孩子幸福的成长,我还需要不断的反思和不断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