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敏,1974年出生于常州,美术专业学校毕业,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我的公公是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留青竹刻大师范遥青,我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竹刻世家。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五口人,我和公公从事竹刻艺术工作,丈夫在机关工作,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婆婆料理家务,一家人互敬互让,其乐融融。公公生活简朴,虽年逾花甲,面容清瘦,头发花白,但根根都精神抖擞的直竖着。常着青蓝布衣,一副质朴敦厚的样子。语速不快,但声音很高。他有一间专门的工作室,布置得象一座竹刻艺术展览馆。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刻作品,大的如手臂,小的如掌心,刻有书法、花鸟、人物、山水等,应有尽有。除竹刻作品外,墙上还高高低低的挂了几幅中国书画,还有两块徽州木雕牌坊。倚墙而立的两顶大立柜中摆满了各种竹根雕、竹雕笔筒之类的物件,低部是一部分藏书。
公公竹刻自成一家,深得收藏家喜爱。他除了继承和发扬了传承100多年历史的留青竹刻技法外,还大胆创新,把留青技法与镂空、浅刻、陷地刻等结合起来,突破了留青技法的局限,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老作家李一氓先生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刻画极精,神采涣然,精到之处不比明清两代的竹刻名家差,甚至不管怎么说,可能还比他们好……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竹雕家。
公公的竹刻艺术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全凭他一生醉心于竹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的自学精神。他少年时受他父亲影响,善做鸟笼、雕刻,七十年代初,得到我国著名竹刻家白士风老先生的指导,稍后又被我国著名古董鉴赏家、竹雕评论权威王士襄先生极力推重,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其作品不仅成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被许多香港、台湾的收藏家收藏,并被收入《竹刻鉴赏》、《锦灰堆》、《中国竹刻》等各种权威的竹刻专著中,还渐渐走出国门,登上了英美等国的艺术殿堂。美国的艺术评论家看到他的作品《仕女图》后,说:从这件作品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东方美。
我自从嫁到范家来,就受到公公的影响,也因此迷上了竹刻艺术,加上我本身就对中国书画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从96年开始随公公学习竹刻,至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许多件竹刻作品深得行家的赞赏。但是竹刻并不是一般的技艺,它还需一定的艺术修养做内涵,否则,雕出来的作品因缺少艺术底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件工艺品,而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竹刻技艺上,我为此也下了不少工夫。借助公公收藏的2000多册的藏书,大多又是与竹刻艺术有关的书籍,我如饥似渴的啃读着那些中国古典诗词小说,中国历代名人绘画作品之类的书籍。后来又到美术研修班进修了三年中国画,通过不断学习,我的艺术修养与竹刻技艺都大有提高。
为了不闭门造车,我又只身来到上海的画家村,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艺术流派纷呈、艺术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去锻造和熏陶自己。在这里,我时时刻刻做一个艺术的有心人,主动去接触画家村的各色各样的画家,看他们画画,和他们聊天,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这时,我被一种新颖的艺术所吸引:刀画。因为刀画和竹刻在构图、敷色、用刀等方面与留青竹刻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能掌握刀画技法,我就会在艺术上进一步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在上海,刻苦学习了两年。因为有了竹刻艺术的功底,我大胆将竹刻中的刀法迁移到刀画创作上来,深得行家赞赏。刀画发源于东北,为了进一步了解刀画,我又远赴东北,取得许多真经,在家又不断将领悟到的心得运用到刀画中去,刀画技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04年,画家村关门了,我从上海回到家。回到常州后,我成立了剔筠轩工作室,全身心地投入我的竹刻创作。我经常和自己过不去,一件留青竹刻作品完成,总是要经过数次的修改打磨,要经过“十月怀胎”的阵痛,才取得“芙蓉出水”的艺术成就,所以,我每年只能完成3—5件留青竹刻作品。
2012年2月,我受邀到北京参加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常州的留青竹刻获得了首都各界人生的热捧,特别是在中央领导专场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国家非遗司司长马云辉等国家领导人也在常州留青竹刻展柜前驻足,参观指导并亲切会谈,询问技艺特点和传承发展情况。在这次大展上,我的留青竹刻作品《秋趣》,作为唯一的代表作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书籍。
之后,我赴上海参加了国际竹刻艺术研讨会,2013年4月份,我又代表常州市在南通参加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2014年11月前往法国巴黎卢浮宫,参加世界非遗展;2015年6月和公公一起来到扬州,参加江苏非遗精品展;2016年10月又受邀飞往澳门,参加非遗国际博览会,一系列的展览会让我增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为了艺术创新,近来我又与画家丁竹、宜兴紫砂艺术家杨海峰合作,把紫砂壶、中国画、竹雕艺术有效融合,创作了紫砂壶雕刻新作,在古朴的紫砂壶上,竹刻艺术的雕刻技艺充分体现了清秀俊逸的风格,令看者赞叹不已!
因为艺术,我的家里总有一种儒雅与敦厚的气息在浮动,让人远离浮躁,让人心情沉静。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形的家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