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推磨》服装、道具都准备好了吗?《梨花颂》是第一个节目,各位演员要抓紧最后时间;《看长江》的演员们,我们到台上再走一遍位置……”上周的一个傍晚,在圩墩公园北门,舞台已经搭好,音乐已经响起,区第四届市民艺术节戏剧专场演出即将上演,一群演职人员正在忙碌,做最后的准备。台下,已经有不少村民围观。
这次演出由常州市武进区丁堰街道的梅港村承办,上台表演的是该村的一支“草根明星队”——银发戏曲艺术队。这支艺术队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65岁,最大的70岁,最小的也有59岁,因此冠以“银发”之名。
身穿蓝色旗袍、红色开衫,艺术队队长何雅华扮演的角色是江姐。即将上演的10多个节目都是由她带领队员们策划、排练。何雅华原先是梅港村的妇女主任,2002年退休。爱好文艺的她,退休后常参与村里的演出活动。2005年,何雅华把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召集起来,成立了一支“银发戏曲艺术队”。“最早组建的时候,只有18个人。”可别小看这些老人,他们吹拉弹唱样样在行,锡剧、越剧、京剧等各有专长,演出起来一点不打折扣。
演出当天,何雅华特别忙,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演出前一晚,有两位队员因家里有事来不了,找何雅华请假,这可把她急坏了。“这两人是我们新排的曲目《看长江》里面的演员,少了他们,舞台上的站位全都变了。”节目肯定不能停,又要保证质量,只好临时找人顶上。在找不到人的情况下,何雅华只好自己上阵。
当天一大早,何雅华就召集了《看长江》的所有演员,重新排节目。因为有了之前的基础,到了傍晚,节目终于排好了,何雅华稍稍松了口气。
不过,应对这样的情况对于艺术团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银发戏曲艺术队”也见过“大世面”。因为长期表演,艺术队已经小有名气,在梅港村很有号召力。每次有演出,村民们总是早早前来等候开场。如今,演出已经走出了梅港,出现在邻村的舞台,前不久还被新北区请去表演。
台上固然精彩,不过,这其中的艰辛只有成员们知道。何雅华告诉记者,就拿排练节目来说,虽然队员都是戏曲爱好者,但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很多都是自己琢磨,互相指导。“成员们年纪大了,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我们就一个一个动作排练,一句一句教。”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多年来,这支银发艺术队渐渐发展壮大,现在已有40多人。
村民朱琴芳去年才加入艺术队,除了演员这个身份外,她还是队里的总务,负责服装、道具等。“原先退了休,在家里带小孩、做家务,一天天过得悠闲但很无聊。现在加入了艺术队,虽然很忙,却很有劲头,每天想着跟队友们聚在一起,排练节目说说话,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朱琴芳说。
对于队员们来说,更让他们着迷的是舞台的魅力。“每次往台上一站,就把自己想象成剧中的人物,沉浸其中,特别过瘾。观众们看得开心,我们也有成就感。”
夜色渐深,戏曲的咿呀声在梅港村飘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