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残年,他仍是家里的顶梁柱
曾经,他是令人羡慕的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如今,风烛残年之际,他却颤颤巍巍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湖塘花东新村的金瑞馨老人说道“再苦再穷我都不怕,最怕的是我走后孙子怎么办,他还那么小。”
今年78岁的金瑞馨头发花白,黝黑的脸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印记,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不少。一件破旧的外套,被磨破了边的毛衣,都在告诉着我们,老人的生活有多困窘。
“想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如此凄凉。世事难料啊。” 1963年,他从当时的南京农学院(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在那个大学生还很“稀有”的年代,很顺利地就在江苏泗洪电机厂找到了工作。几年后,被分配到武进电机厂。“现在的人都想做公务员,我们那时候可是以进企业为荣呢。”
的确,老人在很多年前,就购买了花东新村当时最大的户型——90平方米的小三房,但目前这个家里已经满是“衰败、破旧”的痕迹。斑驳的墙面,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有些邋遢的厨房……
儿子在小时候的一次高烧中变成了聋哑人,“那时候我儿子才1岁多,我还没听他喊过几次爸爸。”儿子在聋哑学校念到初中毕业后就一直断断续续地打些零工,最终找了一个同样是聋哑人成了家。“你说他们怎么单独生活,还不得靠着我?”
女儿,更是让金瑞馨一夜愁白了头。“有一天女儿下班回家路上不知遭遇了什么,到家后就变得不正常。”那时候女儿才20多岁,正当花季,无缘无故就落下了精神疾病,“跑了多少医院,都找不到病因,现在只能靠吃药维持着,发作的时候谁也不认识,连我都打。”由于住在同一个小区,金瑞馨每天都要去看女儿,叮嘱其吃药。命运似乎总是在跟金瑞馨开着玩笑,2年前,老伴又中风了,从此腿脚不灵便不说,记性也是越来越差,生活起居基本依赖金瑞馨。
这一大家子所有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上,金瑞馨苦笑着说:“别人这个年纪都在享清福了,可我呢,你看我的背就是被这个家压弯的。” 每天上午10点多,金瑞馨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小区附近的菜场上,因为这是菜价最便宜的时候。
儿子儿媳没有固定工作,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金瑞馨2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够用,什么都要钱,老伴的医药费、女儿的医药费、家里的开销……我是真的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老人告诉记者,哪个超市里什么东西最便宜,小区居民没有比他更清楚的。
“活着,真累,但我又必须坚持下去,因为有孙子,他是我最大的希望。”金瑞馨的孙子阳阳,读小学五年级,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每天做完作业,他都会帮着择菜、洗碗。看爷爷做事累了,还会贴心地为他捶捶背。金瑞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祖孙两个比谁都亲。“这孩子也可怜呢,自出生起右耳就是闭合的,没有听力。几年前带他去上海看过,专家说孩子耳道畅通,只要经过手术就能恢复听力,可是三五万的医药费我根本拿不出来。”
金瑞馨最大的心愿就是孙子能够恢复听力,“毕竟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情啊。”老人坦言,他也知道,这个心愿太难实现,之前他也通过多个渠道寻求帮助,但是都没有结果。“还是帮孩子添几本书吧。可能是因为家庭和自身的原因,阳阳平时很沉默,也比较怕生,下了课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在教室里看书。“看书能增长见识,希望他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微心愿”引发爱心热潮
武进区妇联在武进日报开设的“微心愿”专栏上刊登的金瑞馨老人的故事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故事之感人更是引发了一波爱心热潮。
“我就是转发了一下,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市民赵女士是一位热心读者,在看到《风烛残年,他仍是家里的顶梁柱》故事后,便转发到了朋友圈。一石激起千层浪,赵女士朋友圈里的好友们在对金瑞馨老人的遭遇感到唏嘘的同时,纷纷表示要捐款给他,其中就包括了在银行工作的陆女士。
4月2日,陆女士向“微心愿”爱心账户汇了1万元,这笔捐款也是自专栏推出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爱心捐赠。“阳阳太可怜了,1万元肯定不够他看病,所以我会再发动我的朋友,争取筹足孩子的手术费。”陆女士说道,目前多家银行在积极发动大家捐款,希望帮助老人早日实现心愿。
除了陆女士,还有不少爱心人士也表示要尽力帮助金瑞馨的孙子阳阳尽快恢复听力。湖塘成校的陈老师第一时间打电话,说准备组织学生看望老人。陈老师说:“我们的捐助或许不是很多,有可能是一本书,也有可能是数百元钱,但是肯定会给老人一家带去最诚挚的问候和温暖。” 市民朱女士表示,愿意为阳阳购买课外书,一直到他大学毕业。“我不过是在网上动几下手指,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生的财富。”朱女士说,以后每年她都将会网购一批图书,直接寄到阳阳家。 而在农行工作的鞠先生,4月2日下午代表其在鸣凰高中读高一的女儿鞠昕送来了1000元书卡及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孩子有这种爱心,我们当然要全力支持。”鞠先生笑着说。
给金瑞馨老人的捐款已经达到17500元。当把这一消息告诉老人时,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停顿了好几秒后,直说:“谢谢,谢谢,还是好人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