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小女孩打电话给电台主持人,说,“姐姐,今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想给我妈妈点一首歌。我妈妈太辛苦了,平时那么认真的上班,回家后还要监督我写作业,给我找新的题目做,特别是周六周日还要带我去上辅导班。”主持人听了很感动,说,“小姑娘你真懂事,你想给妈妈点什么歌啊。”小女孩说,“我要点一首《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看完这个小故事,也许很多人都会一笑而过,但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似乎正反映了我们现在家庭教育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从古至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就一直根植于我们的脑海中,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无权无势的普通大众更是把读书当作了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然而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是比较奇怪的。西方人往往把培养自己当作是最有效的投资方案,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我们的一生似乎是遵循着一样一个怪圈,小时候,被父母逼着读书,等我们当了父母,又逼着自己的小孩读书,指望他们成龙成凤。我们对自身的培育,就仅到我们生了小孩为止。这样看来,我们国家的小孩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因为他们一直负担着改变命运的重任。这就造成了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很多小学生们戴着眼镜,背着大书包,无论双休还是寒暑假,进出各类辅导班,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单纯的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孩子们在学校也是念书,好不容易放假了还是要去念书。当我们家长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时候,抓蛐蛐、滚铁环、玩弹珠,多么的丰富多彩。而我们的孩子呢,在学校上学、回家做作业、假期补课,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多么的枯燥乏味。将心比心,假如我们的童年像现在的孩子们这样,会真心快乐吗?我们能由衷的感激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创造如此优越的环境学习吗?当学习成为了生活的唯一的时候,即使它再怎么重要,我们能热爱它吗?所以说,现在很多家庭内部关系不和谐,小孩子有叛逆、厌学的问题,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第二,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有关研究发现,在我国某地区6—14岁孩子的家庭中,父母出现了意见分歧,只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人会去请教教育专家,大部分父母根本不知道或者很少寻求这方面的帮助。而当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近二十五分之一的人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节目或者请教专家。家长们缺乏向专家请求帮助或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意识,使得现在的家庭教育陷入了经验模式,即自己的爸妈当初怎么教自己的,自己就怎么管教孩子。这就致使了一个可悲的结果,一代代错误的教养方式被传承下来,而且很少有人跳出来质疑。好比我们都知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首先,棍棒底下能不能出孝子,这是个悖论,我们不难听说过这样一些悲剧,因为父母动辄对孩子进行责罚和打骂,孩子不堪忍受,把父母杀死了;年轻的时候粗暴的对待孩子,等年老了,需要孩子照料的时候,孩子却拒绝抚养,落了个老无所依的处境。其次,这种棍棒教育究竟好不好,不言而喻,这不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你对孩子拳打脚踢,他是否能就此更正问题,我们先暂且不谈。但是他学会了一点,就是用暴力解决问题。你从来没有这样教过他,但他从你的行为中习得了。你打了自己的孩子,他可能不会反抗,这不代表他逆来顺受,他不反抗,可能是由于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或者是因为你们还太强大,他要打也打不过。他把对你们积压的怨恨转移给比他弱小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用拳脚解决问题,会欺负同学。所以说,这种方法是不对的。我们不妨多和孩子们沟通,因为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了解孩子们心里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化解隔阂、解决矛盾,就像那句广告语说的,“沟通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开头所提的小女孩的妈妈,也许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就不会闹出上面的笑话了。温暖理解民主性的教养方式才能给子女的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更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偏差,父母“知”、“行”分离,也就是说,我们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有出入。尽管当今父母基本上都认同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实际生活中“轻道德、重智力”现象又比较突出。特别是当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我们对孩子的管教偏于专制,当孩子还像以前那样要求抱抱或者出去玩时,我们会增加拒绝;当孩子不小心把碗筷打碎时,我们会开始批评教育,不会因为他还小就什么都不在意;当孩子成绩没达到预期时,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似乎小学就成了孩子教育方式转变的分水岭,一到小学,什么都变了,读书开始变得重要和渐渐成为一切。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2005)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主观上,父母把“道德教育”排在第一位,“生活习惯培养”排第二,“智力开发和学习教育”排第三。但现实中,家庭教育任务的排序却是“智力开发和学习教育”第一,“道德教育”第二,“生活习惯培养”第三。这一主客观的差异正体现了父母“知”、“行”上的分离。同时调查还发现,越是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就越少。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家长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对孩子多一点点的沟通、多一点点的理解、多一点点的包容,当什么都多那么一点点,我们的家庭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孩子将生长的更加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