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张慧群
从小学升入初中,随着学习节奏的加快,学习科目的增多,不少孩子表现出不适应;一些家长也对孩子角色转换阶段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在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家长如何尽到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过渡与衔接,尽快进入初中生的角色状态呢?
一、了解小学与初中的差异
1.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较多的是牵着、盯着,不轻易放手,学生依赖性大,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学生自觉性不够高。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断奶期”,对班级、学生的管理更强调自主,自修时间由班干部组织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学校的各项活动,都会放权给学生。突然之间从被呵护者上升到主人翁的地位,学生的心理适应上会出现一大陡坡,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引导,使心理状态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就会产生孤独、无助、失落感,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学习兴趣和效果。
2.学习内容的差异。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较少,内容浅显易懂。升入中学,学习中明显出现“三多”:课程多、教材多、任课教师多。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大堆学习任务:学科种类多、内容覆盖面广、课堂教学密度大,学生时常感到手忙脚乱,难以适应,衔接上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陡坡。
3.学习方法的差异。小学阶段的学习,教师大多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加强记忆,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初中不仅学科增加了,而且内容也深化了,要求把课堂的知识点发散、拓展到课外去。部分科目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析、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感性思维走向抽象理性思维,要求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转换能力。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例如语文的一篇课文,小学时候要学习一个星期的,而初中可能只用一、两课时就完成了。对学生来言,课前的预习、课堂听课的专注程度、课后的自我复习、反思能力等方面的衔接上又出现了一大陡坡。
4.责任感的差异。 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如果仍从兴趣出发,只是重视自己喜欢的课程或是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程,就会给以后的学科不平衡埋下不良的种子。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步过渡到为社会、人生理想而主动地学,如何从仅凭兴趣驱动到逐步明确并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责任感,又是衔接上的一大陡坡。
二、关注过渡期的变化
1.情绪变化。着重注意孩子有没有失落、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并及时指导调适。
2.言论变化。注意孩子对学校管理、教师、同学等人与事等方面的述说和评价。孩子在诉说和评价的时候,容易流露出真实思想、感受、情绪以及对问题的看法,从而暴露出孩子的真正心迹。家长要注意耐心地倾听,分析判断孩子的变化,家长要分析哪些是积极的、健康的,哪些是消极的、悲观的,甚至是不良的苗头,从而因势利导,引导孩子顺利渡过“断奶期”,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3.交友的变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引导学生审慎地交友,择善而从。
4.习惯的变化。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初中,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如果错过了养成期,务必请抓好改造的关键期。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对孩子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帮助,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孩子根据初中教学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主动学习的习惯。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立刻进入状态,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并能坚持始终。
2.不偏科的习惯。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并逐一达标,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3.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提高上课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根据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认真思考,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4.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上课必须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
5.多思、善问的习惯。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大胆发言,展示思维。“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请教,不断提高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决不轻易放过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
6.记笔记的习惯。在专心听讲的同时,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7.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要先把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链,以便运用时及时提取。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8.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作业写完后,要进一步思考、归纳,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正。
9.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打破原有模式,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
总之,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小升初的衔接,指导孩子平稳过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是填鸭式的说教。希望家长们带着一份责任,满怀一颗爱心,对孩子的关心从全方位的呵护逐渐转向探讨式的交流,培养良好习惯,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实现平稳过渡,和谐对接。
(作者简介:张慧群,常州市二十四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