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言语暴力得到了遏制,而家庭教育中的“言语暴力”一直都被漠视了,可能许多人认为这是家务事,骂几句是父母的天然权利,这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外人无权干预。父母骂几句也没什么,骂骂更健康嘛。其实这纯粹是误解,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并没有家庭与校园的区别,因为家庭言语暴力比校园更经常发生,孩子更容易受父母言语的影响,所以家庭中的暴力对孩子的危害也更大。
最新一项日本研究发现,言语暴力会导致小孩大脑中与语言、记忆有关的部位发育停滞,容量比一般人少。所以日本熊本大学教授友田明美说,从小被施以言语暴力而遭受精神压力的人,严重的话,脑部将停止发育。美国防止孩童暴力机构的专家说:那些被告知一无是处的孩童,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愤怒,变得非常有侵略性,或者过度顺从。很多会引起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残、自杀”的念头。
校园言语暴力已受到关注并通过立法遏制,家庭言语暴力也应提上解决的议程―――妇联和青少年机构不能仅在儿童节推出这样一份报告后就完事了,应致力于介入家庭教育消除言语暴力,把孩子从父母不经意和无意识的言语暴力中解放出来。校园言语暴力可以通过立法和发布“教育禁语”来遏制,而面对家庭中的软暴力却无法用这么简单的手段去遏制。一方面,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那样,可以简单地诉诸于法律,家庭中不经意发生的言语暴力很难用法律去界定,法律的触角也很难深入到家庭这个“私域”中;另一方面,父母骂孩子一句,孩子常常只能忍了,而不能向外人诉说,法律的禁止根本起不到作用。所以,终结家庭言语暴力只能诉诸于法律之外的治理手段。
其一,可以加强对父母的教育。中国人有一种惯见,认为父母天然地有教育孩子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须传授的,是父母就会教育孩子。这是不对的,父母教育孩子也是需要资格的。“教训”谁都会,那只是单向的权威,而“教育”则不是,那是一种科学,需要和孩子的互动和尊重。父母的教育资格,也需要经受教育而获得。社区在“父母教育”上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可常举行一些讲座,由亲子关系专家对父母进行教育。
其二,妇联和青少年机构应介入家庭教育,儿童的教育并非家庭可以专制的,很大程度上有社会性,家庭语言暴力是社会公敌。当孩子受到家庭语言暴力的侵犯时,应可以向社会机构寻求救助。中国的公共机构在防范儿童暴力问题上的关注和投入都还不够,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倾听儿童的声音。儿童在教育中一直都处于“被教育”的角色,他们对教育的反馈需要被重视。
(金坛市妇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