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至7岁是儿童认知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期间对残疾儿童及时进行合适的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补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鲁迅曾说过:“同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残疾儿童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的早期教育,前者尤为重要。可以说孩子未来的命运掌握在家长和老师的手里。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由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所实施的教育。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他会把父母作为榜样,模仿家长的言行,并通过观察家长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感情,间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句话就道出了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品性的影响。尤其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最亲密、最信任、最具有权威的人物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残疾儿童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表率,给孩子提供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教养残疾子女,做他们的表率,教他们身残志不残,使他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健康成长。
天宁区兰陵街道某村丁丽萍儿子今年3岁,患了先天性尺桡骨融合症,左手活动受限制。为了使宝宝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对照天宁区、兰陵街道妇联、计生办与茶山中心幼儿园联合开办的爱贝苑亲子俱乐部的要求和内容,对宝宝进行了早期教育。街道妇联与丁丽萍交流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经验,目的在于把自己在教养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遇到的困惑与特殊儿童家庭的父母一起交流、分享:
1、慈爱。父母对残疾孩子的爱,一方面表现在对孩子的精心照顾和保护上,另一方面更表现在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上。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说是理智的慈爱。正确的爱应该是有爱有教的,对残疾孩子的人格要尊重,生活上要照顾,适当的物质要求要满足,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对孩子还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孩子尽可能自理、自立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爱、理智的爱,残疾孩子才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2、坚持。残疾儿童动手的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失败的期望值高,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时候要比常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各种缺陷的补偿和矫正工作需要长时间地、反复地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对残疾儿童进行的家庭教育,贵在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和训练。
3、正面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从正面引导和激励孩子,启发孩子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孩子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优点、长处、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文明行为。要用积极、正面的例子来教育孩子。直接告诉什么才是好的行为,鼓励孩子以好的行为要求自己。对孩子要多加表扬与肯定。善于从孩子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这就要求家长做有心人,努力发现残疾孩子身上的优点和进步,任何鼓励和表扬都会使他们在精神得到愉快、满足的体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进他们克服困难、克服缺点的勇气。
4、合作。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和相互配合,家长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担。
家庭是人生的启蒙学校,早期教育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希望所有的特殊儿童家庭都能积极努力,建立一个民主、团结、友爱、和谐的家庭。把爱心洒向每个特殊儿童,让每个儿童都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天宁区妇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