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学会情绪管理,不再鸡飞狗跳
发布日期:2020-11-13

古人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慢慢演变到今天,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慈母手中剑,游子身上劈”。虽说是一句玩笑话,但道出了多少父母带娃的辛酸。

面对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孩子,我们经常被气得憋出内伤,真的是“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由此可见,带娃从来不是一件易事,我们都是冒着被气死的风险在与孩子周旋,每个人一开始都想母慈子孝,最后却演变成了鸡飞狗跳,这就说明,今天的“情绪管理”专场,对你来说很有必要!

Part.1

我们究竟为什么情绪失控?

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书中,罗列一些容易自己发脾气的日常因素。

1、内部触发器:烦躁、饥饿、疲劳、不知所措、孤独、悲伤、焦虑、被误解、厌恶、没有安全感、困惑、被催促、尴尬、没耐心等。

2、外部触发器:

来源于孩子,比如互相打闹、不按我说的做、不理会我、和我争执、抱怨、发脾气、不睡午觉或者不按时睡觉、不按时起床、没有自己穿衣服、磨磨蹭蹭、抱怨食物、缠着我或者粘着我、弄出太多噪音、不说实话、反反复复问问题等。

与孩子无关的外部触发器:我的丈夫(妻子)不按时回家、我开了个很糟糕的会、屋子里乱七八糟、无法和我伴侣相处、特殊时期、我们要迟到了等。

Part.2

情绪失控对孩子的影响?

这是一本绘本,叫《大嗓门妈妈》,我们可以看到绘本中的小企鹅,在接收到妈妈的吼叫反应后,被吓得魂飞魄散,只身下双脚还在原地,想跑却跑不了,那么吼叫到底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呢?

1.长期吼叫会影响孩子智力发展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朝孩子大吼大叫的后果,跟打骂、侮辱孩子一样,都会提高应激激素水平,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科学依据。

哈佛医学院Martin A.Teicher(泰彻)教授做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发现曾经经常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年轻人。他们大脑的威尔尼克区(控制语言理解的区域)和前额叶(掌管高级认知过程的区域)之间的连接减少,这两个区域的连接越少,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就越差。

2018年,泰彻又发现,长期接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他们的海马体和胼胝体体积缩减,而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所以,长期吼叫还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在最终智商测验得分上,长期被语言暴力包围的孩子智商在112分,而没有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智商在124分。

2.怒吼父母容易养出怒吼的孩子

当父母习惯以怒吼的消极方式解决麻烦和对待孩子,孩子会学到这种吼叫的方式。在学校孩子可能会跟朋友吼叫,这样就会影响孩子的同伴交往;孩子还有可能跟父母吼叫。

3.影响亲子关系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在被吼叫后往往不会从内心真正听从认可父母,会变得更加叛逆,在家里感到没有安全感,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4.影响孩子性格

如果父母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孩子会发展成两个极端:他们会变得自卑焦虑,不愿与他人交流,或者变得叛逆,变得更加淘气。

如果无论做什么,都会得到父母的呵斥,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没用,长大后没有主见,影响在社会中独立生活。  

2014年,华尔街日报曾经有过一项对976名孩子和父母的调查,调查显示,被父母习惯用吼叫方式教育的孩子,长大会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和抑郁倾向。

Part.3

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作为父母,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亲子沟通的保证,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做好情绪管理,我们需要明晰以下几点:

1.左右我们情绪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看法和评价,甚至仅仅是我们当时的心情?

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要明白情绪的来源。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归咎于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左右我们的情绪,那么为什么你面对同一种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很顽皮、淘气,心情好时你会觉得是活泼可爱,但心情不好时却觉得烦人、讨厌,有没有?而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你认为听话是好孩子,所以不听话你就会生气,而我认为独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备品质,听话不是,所以孩子质疑我时,我不仅不生气,还会欣喜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仅仅是我们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绪主人。当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不会再用“你真让我生气”,“你真让我失望”之类的话批评孩子。

2.不是否定和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寻找适合自己又不伤害孩子的缓解方式。

对情绪管理,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所以,无论我们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选择去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把能量用于寻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压抑中。    

接纳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而又不伤害孩子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都有哪些情绪释放和表达方式呢?只要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如何表达是我们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比如:学着拥抱情绪,想哭的时候就让自己哭会儿;找朋友倾诉;运动、阅读、唱歌、画画等等。

3.当父母可以接纳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之后,不要忘记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所谓的“打人”“咬人”“抓人”等有一定攻击性的行为,以及哭闹、满地打滚等让父母恼火的表现。这些都只是孩子缺乏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方式的表现。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就像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一样,对待孩子的任何情绪,我们也都要给予无条件接纳。情绪是人内在的体验和主观感受,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是把孩子当人的基本体现。同时,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便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反应时,父母要多一份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压抑。当孩子感知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便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要试着帮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例如提示:当孩子或他人表现出某种情绪时,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明明看上去很伤心”。交流:自己有情绪时,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备表达各种情绪的词汇,如生气、恐惧、伤心等,演示或讲解给孩子。游戏: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和表达自己。情绪识别图:把各种情绪用脸谱等方式阐释,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等等。

4.在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中,父母最需要避免的是无心之错。

警惕最不可取的8种方式:1.以暴制暴。恐吓、威胁和打骂,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会导致孩子自我伤害和攻击行为。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心理需求。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5.流于说教。当情绪主导孩子意识时,讲道理无济于事。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6.回力球效应。孩子闹脾气时,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形成恶性循环。7.冷漠无视。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8.归咎他人。为了安抚情绪,把孩子遭遇的各种挫折的原因都归咎于外界环境。

胡适先生曾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好的情绪是家里最重要的风水,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控好自己与孩子的人生。

 

主办单位:常州市妇女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电话:0519-8568381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5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