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培养习惯 收获成功
发布日期:2013-07-04
 

    说起习惯二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都能懂得它的重要。但作为父母,应该从何时起培养孩子的习惯,如何培养习惯,似乎并不是十分明了。下面我们从几个小故事说起,让大家对习惯有个感性的认识。

     一、故事引发的启示

【故事一】《四株植物与习惯》

一天,一位老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老师突然停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在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现在,拨出第二株植物。”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学生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他的脚下。“好的。”老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老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其实,我们的习惯就像是故事中的植物一样,幼苗很容易拔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根深蒂固,越是难以根除。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是积久形成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甚至怯于尝试改变它。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习惯与习惯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其中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忠诚而牢固。习惯在这种由“幼苗”长成“巨树”的过程中,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存在的时间也就越长,它们也就越难以改变。

【故事二】  《点金石》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无意间从一本书中得到了有关“点金石”的秘密。据书中记载,在黑海岸边,有一块神奇的石头,能把普通的金属变成黄金。它和其它成千上万块一模一样的石头混在一起,但唯一区别就在于:唯独这块石头是温暖的,其它普通的石头都是冷冰冰的。于是这个人便来到黑海岸边寻找这块神奇的石头。

到了这里之后,他立刻开始了“寻石计划”。饿了,他就到附近的地方讨点东西吃,晚上他就睡在海岸上,醒来就一块又一块地挨着找那块“点金石”。他捡起一块石头,感觉一下,如果不热,就扔到了海里。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个动作。转眼间,5年过去了,他还在按部就班地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捡起一块石头,确定不是就扔到海里,接着再捡,如此继续……又过了很久,有一天早上,他拾起了一块石头,是热的,可是他连想都没想就一下把石头给扔进了海里!接下来的日子,他继续日复一日地寻找自己心目中那块神石。而且由于他已经形成了把石头扔进海里的“习惯”,他甚至已经忘记自己扔石头是为了什么。

这个人的可悲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行为。

【故事三】  《成功就是习惯地做正确的事》

有一位作家,讲起他的一段经历。说:在巴黎到伦敦的商务舱中,坐在我旁边的男士,是一位五十多岁、事业成功的企业家。他很有礼貌地和我打了招呼,并与我交谈了起来。白手起家的他,三十岁之前非常着急地想找到成功的密码。于是,他上了许多的课,听了许多的演讲,每学到新的东西,便开始尝试去做,下一次再学到一个新的概念,就放弃原来的做法,展开另一套生活方案。就这么不断尝试,不断修改,直到三十岁,却发现自己仍在原点。“后来呢?”我问。他冲我眨眨眼睛,微笑着说:“后来,我终于停下慌乱的步伐,因为我找到了成功的方程式,就是不断地重复正确的事情,然后养成一种习惯。” 现在的他有着非常规律的生活状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读书、看报之后,吃一顿丰富而营养的早餐,七点半出门上班。而且,他会在所有员工到达办公室前,就规划好当天的工作行程。接着,他不疾不徐地按照计划完成一天的工作。每天下午到了五点半,他一定放下手边的事情,去健身房跑步四十分钟,然后才开始晚上的公司聚餐,或者回家陪家人吃饭。 “这个做法已经维持了二十年了”,他说,“我发觉,当你持续不断地做着正确的事情,接下来,你就丧失犯错的能力,呵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其实并不深奥,就是能坚持做正确的事,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总而言之,习惯其实就是一种动作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习惯动作已经进入潜意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需要用意志去控制。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二、习惯培养从小开始,管、教、疏、导是原则

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而生活的习惯今后会迁移到学习中、工作中。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等。

我国著名教育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首先要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是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

 一般而言,在孩子的学龄前期可以以“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自己拾起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等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更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慢慢减少,而“疏”和“导”则越来越重要。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孩子也有了自尊。所以,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等到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主要地位了。这时的孩子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具有逆反、对抗等心理,他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一个智慧的父母,应该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三、培养习惯从执行家规开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行为习惯非常重要,而家规对家庭教育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孩子年龄小,意志力不强,易受诱惑。所以孩子习惯养成不能完全依赖自觉,需要一定的外部强制力。家规就是一种外力,它具有强制作用,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合理地制定符合自己家庭教育现状的家庭规则,并坚持执行。

【分享故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规》

美国总统奥巴马给自己两个不到10岁的女儿设立了8条家规: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7.每晚830分准时熄灯;8.不准追星。

奥巴马的家规看似简单、琐碎,但操作性极强,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含义,体现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希望通过这些家规,把女儿培养成能自立、有教养、负责任、讲道理、爱劳动、不慕虚荣、起居有节的人。而这样的人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人,也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制定家规一定要遵循几个原则,那就是:规则不要多,但要具有可操作性;规则结合日常生活,从小事做起;执行家规必须严格,家长要以身作则。

四、科学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家长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父母们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第二,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拿破仑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主办单位:常州市妇女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电话:0519-8568381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5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