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隔代教育的弊端
发布日期:2013-03-22

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教育学家认为的平时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时下,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压力和再学习的压力增大,一些年轻家长或因自己工作忙,不得不将自己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的责任大部分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们由于赋闲在家,大多难耐寂寞,也乐于代劳。祖辈因为年龄较大,社会阅历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比父母更多的经验及方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效应。虽然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也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但如果“隔代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是十分不利的。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由于“隔代亲”的缘故,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比父母更甚。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实行的是“全方位服务”,孩子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孩子想要什么东西,不论是否合理,老人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有什么缺点,老人也因心痛孩子,不能及时予以纠正,无原则地庇护。在这种由老人搭建的“温室”里生活的孩子,久而久之将形成任性、情感脆弱、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等的弱点,将来便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其次,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与年轻父母相比,老人一般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观念上往往延袭陈旧的套路,因此,“隔代教育”下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普遍要死板一些,接受新知识慢,反应也不够灵敏。年轻父母,因为思想解放,观念多元,接受知识的渠道多、信息面广,他们教育的孩子比“隔代教育”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容纳性强的思维方式,将来更容易成才。

第三,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祖辈在年龄上已步入晚年,容易出现脾气急燥、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如果孩子与之长期相处,容易产生自卑厌学、考试紧张、人际交往恐惧、退缩、出走等轻度心理障碍表现,如不及时疏导、正确矫治,会导致心理素质不过硬,将来不但不易成才,甚至难成自食其力之人。

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在地,年轻的父母常常会提醒孩子走路要小心,常常会鼓励孩子试着自己爬起来;老人则不同,常常会迅速把孩子抱起来,帮助孩子掸去尘土,问孩子是否摔疼?哪里摔疼了?同时会显示出对孩子摔倒的紧张和担忧。这件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一桩,但给予孩子的帮助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让孩子学会了坚强的思维模式,懂得了要自己克服困难;而后者则让孩子学会了依赖的思维模式,养成了娇气和以我为中心。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尤其的独生子女比例逐步增高,缺少了兄弟姐妹作为“玩伴”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发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社会赋予每一个年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虽然可以协助子女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明天的投资。自己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在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孩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年轻的父母们,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吧!

 

主办单位:常州市妇女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电话:0519-8568381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5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