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早教机构借西方新词忽悠家长:“早教新理念”还没出实验室呢
发布日期:2012-03-27

    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能消除自己的“育儿焦虑”,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当前,不管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在二、三线城市,早教市场都异常火爆,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
    一位知情者披露了早教市场“圈钱”的内幕,即从早些年的婴幼儿双语教育、珠心算、强化记忆等,到近两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皮纹测试”、“捕捉婴幼儿敏感期”等理念,都从来没有离开过西方实验室。现在的早教培训机构用那些零散的没有被科学论证的舶来数据,让大量望子成龙心切的年轻父母动辄几千上万地花大钱。
   西方实验数据成圈钱“法宝”
    一些早教机构把国外大学生命信息学科研究的一些数据引进来,采集孩子的掌纹及指纹,分析各种先天遗传的差异和特质,并由此来反映被检测者大脑发育、皮层状态和灰质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出婴幼儿的“最优发展方向”,开出诊断培养清单。更有甚者用“捕捉婴幼儿敏感期”理念迎合年轻家长的“育儿焦虑”,宣称在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进行强化训练与刺激引导有较好的启蒙效果。这些做法往往能得到年轻家长的认可。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教银行论’等都是一些伪早教理念。”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说,现在社会需要理性思考与应对早教机构倡导的各种理念。国内早教机构最多成立了十多年时间,没什么研究成果,多是借助西方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有一部分简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测算数据介绍,但没有更详细、具体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
    显而易见,民办机构一直牵着中国早教市场的鼻子走。西方实验室数据成为他们赚钱的“法宝”。据分析,伪早教理念的产生、催化与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教育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炮制的一些迎合民众心理的概念。它在加剧学生家长焦虑的同时,更变成了有关机构赚钱的华丽外衣。
家长花钱消除育儿焦虑
    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教育专家郭彬认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些家长没有主见与方向感,社会上流行什么,家长就让孩子学什么,让那些伪早教机构钻了空子。
    积极报早教班的家长多是两类情况:一类是生活压力大、育儿焦虑大,平时忙于奔波,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给早教机构。另一类家长是独生子女家长,他们没有什么养育婴幼儿的经验,自己生活能力不强,对孩子要求还高,显得十分盲从与无措。他们往往相信早教机构牌子那么大,经验肯定丰富,以为花大钱就能免除自己的育儿焦虑。
    然而,早教市场的情况却并没有年轻家长们想象的那么好。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工商、税务等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收费标准不一,未经物价部门统一审核;早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无证上岗现象严重等。知情人士透露,市场上大部分早教机构是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早教业务的。它们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中以儿童心理、发展咨询为名,打擦边球进行登记、注册,实际上在从事早教业务。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没有教育资质,却能借此发大财。
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
    有人提出,除了从观念上引导年轻家长外,有关部门是否也应及早规范早教市场?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中,把3~6岁孩子的教育划入学前教育,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则既不属于学历教育,又没有划入学前教育,处于两不管状态。
    马学雷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将0~3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式纳入学前教育事业的范畴,参考民办幼儿园的设立程序,对早教机构从业人员资质进行审查。从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持有育婴师或教师资格证书,早教机构必须配备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同时,主管部门要负责监督、评估和指导早教机构的保育、教学工作。
    有关部门表示,要促进科学的家庭早教观念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建议年轻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克服焦虑心态,一是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三是擦亮眼睛,多到不同的早教机构进行试课、考察其办学特色与专业化服务水平,排除一些伪早教理念的干扰。(转载自都市女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妇女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电话:0519-8568381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5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