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家庭教育案例解析与对策之二
发布日期:2010-10-22

江苏常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赵世俊

 

    亲子冲突问题在我们的咨询个案中是比较多的,由于父母亲的教育方式、个性、家庭关系以及孩子个性缺陷、心理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一些家庭中不仅交流或沟通困难,而且会发生经常性的亲子冲突。这种现象显然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影响到家庭的安宁和幸福。本案例中的小东一家就属于这种情况。

    小东,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咨询的主要问题: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冲撞,想拿刀砍死母亲。

    小东第一次来心理服务中心并非自愿,而是由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帮他预约好后带来的。

    小东的老师介绍说前天小东拿刀要砍妈妈,妈妈都要吓死了,告诉了老师,老师觉得问题很严重,才带他来咨询的。

    在与我简单交流之后,准备回去工作的王老师叮嘱小东要好好和咨询老师交谈,小东很认真地答应了。看得出,小东和老师相处得不错。

    从外表看,小东是个比较忠厚老实的孩子,是什么使他与母亲产生了如此对立的情绪,以至于他举刀向母亲呢?

    小东被请到咨询室,显得很紧张,两手不停地绞着。入座后,为了让他放松一点,没有直接问他关于与妈妈之间发生冲突的事,而是很轻松地询问他在学校学习、生活方面的事。小东语言表达不流畅,显现出思维不太灵活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紧张造成的,但几分钟后,看得出他渐渐放松下来。

    小东在填写“咨询登记表”时很认真。虽然字写得不好,但看得出他在用心去完成得好一点。(填表的过程能收集很多需要的信息,而且因为有一个让当事人自我评价栏,能直接获得一些当事人个性或自我评价方面的信息,也能让当事人有一个情绪调整的机会)

    在自评栏,小东选择了如下词语:

开朗、抑郁、外向、内向、有目的、盲目、冒失、自信、快乐、烦闷、勇敢、无恒心、好交往、正直、虚伪、冷漠、宽容、计较、独立、懒惰、少主见、固执

(从上述的自评中分析出,这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是一个对自己也很困惑的人,如他自己所说,是个“怪人”,“难以理解的人”。)

    从小东的配合来看他对咨询老师没有明显的阻抗,于是便直接切入主题,是什么事让他如此愤怒要砍母亲。显然,小东对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还耿耿于怀,因而说话变得急促而磕巴,两手重又握在一起,使劲绞着,一边想一边开始了他的倾诉。下面记录的是小东一些原话:

    “我和母亲关系不好,和父亲还可以”。

    “我觉得母亲是个虚伪、不算怎么好的人。”“我希望变得自由一些,我承认自己是个怪人,是一个多面的人,可以说理解自己的人很少,但我非常希望别人了解自己,上面说到我母亲,其实她也是个虚伪的人,在别人面前一套在自己人面前又是一套,她不象我是个难以理解的人,其实在她人前人后的两面可以看出她是个十足的两面派。”

    “我很讨厌我的母亲,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从五年级我们就发生争吵,她骂我打我,我就不理她或者和她吵。”

    “她老是说我,总在监督我,然后就打或骂。”

    “有时自己管不了,就找我爸告状。”

    “我上课听不进,就会不由自主骂我妈,她要不对我这样,我怎么会注意不集中呢!”

    “她经常对别人讲我的不好,而且不让我讲话申辩”

    “她说我有病,骗我到102医院,给我开了许多药。我吃了几天,头经常昏昏沉沉,感觉记忆力也下降了,现在我背书很吃力。后来我就把那些药都扔了。”

    在近一个小时的咨询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母亲强烈的不满,而且满腹委屈。当问起想不想改变与母亲的关系或解决这些问题时,他说:“我也想,但不可能。”但我还是肯定了小东的坦诚,并希望他和我共同努力,看有没有改变的可能性,小东答应了。

    之后,我和小东的班主任联系,请她和小东母亲联系一下,约定第二天上午面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星期天上午,小东的母亲来了。

    在我向他说明请她来的缘由后,小东母亲说,早就想找人请教儿子的问题了,可不知道找谁去说。

    接下来的谈话很顺利,小东母亲对我详细叙述了关于小东的一些情况:小东小时候很听话,到小学后慢慢感觉让人不省心了,家长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去,因为小东在学校学习不好,还经常打架。孩子爸爸不怎么管儿子,我只好多盯着点小东。由于自己工作不太好,很忙,回到家还有一大堆事,所以脾气不好,着急了就说得很多;由于小东爸爸不怎么管孩子,因此我们经常为孩子的事争吵,说恼了他就把小东揍一顿,小东因此就很恨我,说我向他爸爸告状了。现在儿子很反叛,常顶撞我。有人建议我们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看孩子心理是不是有问题,于是就带他去了102医院,医生说是人格障碍,开了药,吃了几天就死活不吃了,还骂我们欺骗他。现在孩子不愿意待在家里,除了周末,平常都住在他的大姑姑家。前几天回来,又因为要他做功课的事和我吵起来,他竟然抄起菜刀就要砍我,“再说,再说我砍死你!”说到这里,小东母亲泣不成声。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问题导致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个案。从小东和其母亲的陈述来看,我们可以找到如下一些信息:

    1、在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态度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父亲的消极回避态度;

    2、在教育方式上,母亲对小东管得很细,很“严格”,看到小东有不好的地方就指责批评;父亲则简单地以暴力来解决问题;

    3、父母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和谐,缺乏理性亲和的沟通。

    4、父母的个性:母亲情绪波动大,易焦虑和烦躁;父亲不善言谈,急躁冷漠。

    5、父母各自的角色问题—--父亲的角色有时候是缺失的,母亲不得不在许多时候超越自己的“界限”,由此导致儿子对母亲的抗拒。

    这些问题是小东个性缺陷(对青少年的个性问题,应尽量少用“人格障碍”这样的概念;相对而言,“个性缺陷”属于发展性问题,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也更有积极意义)形成的重要背景,也是小东和母亲经常发生冲突的根源。

    显然,要改变小东,解决小东和母亲之间的问题,仅仅做小东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对其整个家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使家庭中的氛围和互动成为促使小东改变的有利因素,小东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此,对本案确定并实施了如下干预内容:

    1、争取小东父母的支持,并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辅导:

通过小东的母亲,约请小东的父亲沟通孩子的情况及教育问题;与小东父母共同讨论如何来帮助小东,由此确定各自的角色或责任,统一关于对小东的教育思想和要求。

    虽然这一步进行得不是很容易(小东父亲在开始时并不很热心。这是我们在咨询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咨询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真诚,才可能影响并获得对方的认可;同时,让当事人看到希望,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是可以看到效果的,如孩子的改变、亲情的和谐等,否则难以调动起积极性)但小东父亲最终还是表示愿意改变自己的某些做法,并同意第二天和孩子的母亲一道来商讨有关问题。

    第二天,小东父母都来到咨询室(趁热打铁是必要的,有时候时间会损耗我们的工作效果)。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次的谈话比较顺利。共同的讨论既是一个统一思想、达成一致的过程,也是一个“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的辅导过程。在了解了咨询师关于转变小东的思路和一些具体教育方法技巧后,小东父亲说:“老师,以后要我们怎么做,您尽管说,我们一定配合!”

    2、使用“行为契约”法,改变小东乃至其父母的消极行为习惯。

    ①与小东交流。包括肯定其思想和行为中好的方面,如诚实、直率、为人热情等,同时也请小东评析自己在与父母交往方面的不当之处;讨论怎样让自己在家里、学校过得很开心。在激发小东的意愿后,和其交流获得家庭环境改变和自己获得改变的办法(小东在谈话中几次有“他们不改我怎么改”这样的表达,这正是实施行为契约法的有利条件)。当我向他说明契约法的涵义和具体方法后,小东很兴奋,当即表示愿意试试,并答应下周搬回家里住,但前提是“母亲也要改变她的某些行为。”

    ②家庭辅导。主要包括:全家一起接受“行为契约”法的使用辅导;通过讨论形成契约需要的行为要求;承诺。

    契约内容的确定是最重要的工作。咨询师建议小东一家三口各自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对另外两人的希望或建议,要求只写三条,要具体。三人写完,进行讨论,确定适宜的要求,剔除或修改不适宜的。最后,把大家都同意的条款写入契约(在双方都同意后,我当即让助手在电脑上将文件打印出来,这容易给当事人一种庄重认真的感觉,有着微妙的心理暗示的作用),并各自签名承诺。具体契约如下:

家庭契约

为了改善家庭关系,特立此约。全体家庭成员均需自觉遵守对各自的行为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小东:1、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并让父母检查;

      2、出去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并按时回来;

      3、不对父母发火;

母亲:1、对小东的批评每天平均不超过1次;

      2、小东学习时不随便进入小东房间;

      3、只有在小东犯错误又不听母亲教导的情况下才可以告诉父亲。

父亲:1、不能带人来家里打牌;

      2、教育小东要用谈话代替打骂;

      3、每周至少有三次在家吃晚饭并检查小东的学习情况。

奖惩:

奖励:一周都达到要求,奖励小东周末看三小时电视,奖励父母每天看两小时电视。

惩罚:凡违反以上约定者,需要向全家人道歉;每违犯一次,小东减少看电视时间一小时,父母减少看电视时间两小时;一周违犯三条/次者,一周内不得看电视,并擦地板一周。

每周的奖惩情况都做记录。授权监督人定期检查履行情况。

     

 

                立约人:   张××       

                           小东         

                           李××       

                监督人:   赵老师       

                              2005年4月3日

 

 

    为了防止契约流于形式,特地对小东父母单独做了交代:1、为了孩子的改变,希望他们一定予以配合,自己首先要履行约定,给小东一种榜样,也让他无法以父母的行为为自己开脱;而且看到父母的变化,小东也会有被尊重的感觉,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会高一些。2、为了让小东认真地对待或遵守契约,父母可以偶尔有意“违约”(不让小东察觉),然后按规定接受“惩罚”,让小东间接感受“契约”的约束力。3、如果有发现小东违反约定的情况,要平静但坚决地按契约规定的执行。

    小东没有食言,几天后就回家住了。此后,小东先后来过五次,三次是为了了解契约执行情况和巩固辅导效果而事先约定的,两次是小东自己主动来的(因学习上的困难)。每一次的谈话都有小东对近期情况做一述评,同时给予适宜的肯定和激励。当小东告诉我他做得不错的地方时,我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快乐和自豪,说到父母亲的改变,小东更是难掩兴奋之情。

    与小东父母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在交流中,小东父母多次坦言以前的失误以及半年来的收获,并表达了对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感谢。

    显然,本案的咨询辅导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小东自己和其父母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相信小东一家能珍惜这些变化带来的快乐,我也期待着小东能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心灵成长。

 

    思考与建议:

    行为契约是比较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手段。有些时候,与孩子签一份“合同”,会收到奇妙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均衡的力量唤醒双方的责任感。现实生活中,为了帮助孩子树立好习惯,父母必然要对他每天的言谈举止观察、监督、指正、表扬或批评,孩子也总是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总是被大人“说东道西”,父母“罗嗦”和“唠叨”很容易激起情绪上的反抗。行为契约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

    本案例使用了“交换式契约”,既双方确定要执行的预期行为并且一方行为的改变充当另一方行为改变强化物的契约形式。这种契约适合于当事人之间关系紧张,双方都不满意对方行为的情况。当事双方处在矛盾与冲突之中,每一方都认为对方是错的,同时坚信自己的行为没有问题;他们都期望改变对方的行为,但却无法改变对方的行为;他们总觉得对方的行为必须改变,而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应该改变。小东和其父母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使用这种手段时,注意如下几点会有助于干预效果

    1、契约对当事人双方都有效,都有约束作用。在许多家庭冲突或矛盾中,我们都能发现问题双方往往都对对方有意见或期望,而且一方的改变会自然地以对方的改变为前提条件(如果他……我就……),所以改变是需要双方共同来努力的。对双方都有约束或促进的规范让当事人有公平感,也容易感受到对方的真诚,自我约束的力量就会大大加强。

    2、契约的履行对当事人有现实的益处。应帮助双方商定一项彼此都能接受的契约,让双方都能看到契约的签订无论是对对方的改变还是自己的改变都是有好处的,

    3、约定有可操作的保障措施。有时候,契约的履行除了当事人互相的监督之外,还需要一个能更客观地看待、评价问题的人来担当监督和评判的职责。当当事人之间暂时缺乏信任感时,一个“公证人”的存在是有利于契约执行的。本案中,咨询老师因为已经和当事人一家都建立了不错的关系,获得了信任,因此受其全家委托,来担任这样一个角色,而且确实起到了促进各自行为改变的作用。

    同时,相应的奖惩约定必须是双方愿意接受的且可以执行的。(市妇联儿童部供稿)

 

主办单位:常州市妇女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电话:0519-8568381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75

苏ICP备05003616号-2